西南民族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
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年5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按照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关于公布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农业教指委秘[2017]26号)以及附录《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7年11月22日)的要求,特制订西南民族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领域简介
农村发展领域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如山区、林区、牧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公共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的发展模式、发展政策、发展机制、发展过程以及发展问题等。
当前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农业社区、小城镇转型。转型期我国农村发展存在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各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随着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延伸到城市。本专业学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交叉领域研究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农村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为该领域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型应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村发展。
农村发展领域的服务对象包括农村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乡村振兴规划和管理、农村社区治理、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涉农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发展四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吃苦耐劳、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为我国农村发展事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四、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五、培养方式
(一)学习方式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将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采取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与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实践训练主要安排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由学校和学院统一部署并稳定建设。实践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实践、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实践、农村发展项目管理实践、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生产过程与管理实践、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沟通与谈判实践等。此外还应接受和农村发展领域相关的案例分析课程。
(二)导师制度
在学期间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六、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农村发展领域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设置校内教学课程,并安排校外实践和其他必修环节等。
校内教学课程学分为35学分,校外社会实践学分为4学分,总学分为39学分。
(一)课程设置
1.校内教学课程(35学分)
校内课程要求具体如下:
(1)公共课(7学分)
①政治理论课(3学分)
②外国语(2学分)
③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学分)
本领域设置4门专业课程。
①农村社会学
②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③发展理论与实践
④农村公共管理
(3)选修课(20学分)
选修课设置10门领域课程,学生选修学分为20学分。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4学时。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本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公共管理学、农业经济学等),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简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
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第
一
学
年
|
公共学位课7学分
|
014M
31201
|
英语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4
|
3
|
1
|
考试
|
014M
31227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34
|
2
|
2
|
考试
|
领域主干课8学分
|
014M
31228
|
农村社会学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29
|
发展理论与实践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09
|
农村公共管理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30
|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
34
|
2
|
2
|
考试
|
选修课20学分
|
014M
31231
|
农村公共政策分析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04
|
农业技术传播与应用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03
|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32
|
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
|
34
|
2
|
1
|
考试
|
014M
31233
|
农村发展规划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10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26
|
创新创业公共政策与实训专题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20
|
管理信息系统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15
|
人口与社会学专题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34
|
农村组织与管理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35
|
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36
|
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37
|
农村扶贫与发展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38
|
农村社会工作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39
|
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40
|
农村自然资源与管理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41
|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13
|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创新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14
|
农业发展项目策划与管理
|
34
|
2
|
2
|
考试
|
014M
31219
|
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专题)
|
34
|
2
|
2
|
考试
|
第二学年
|
毕业论文与校外实践
|
? |
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
|
? |
4
|
3-4
|
考察
|
2.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环节考核按照对应平台要求考核,其他环节主要由指导教师按照培养方案和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3.课程案例教学
上述校内课程除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外国语两门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在教学中原则上均要求采用不低于3个案例的教学,学时分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总量自行安排。
2.校外实践教学(4学分)
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农村发展实践,并结合实践教学进行论文研究工作。校外实践由指导教师负责规划,主要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也可由学生自行安排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实践单位(场所)。
(1)集中实践。学习期间由学位点组织1-2次的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参与农村发展的有关调查、参观、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完成后需撰写与调研内容有关的调研报告,由学位点审查通过,未完成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分散实践。由学位点指派并组织,或由学生自行选择安排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实践单位(场所)进行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学生实习实践结束提交实践报告(报告正文不得少于3000字),实践报告由实践基地(单位)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考核,签字并盖公章,导师审查实习报告成果并签字审定,学位点审查,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培养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中期检查和中期报告等)。校内外导师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依托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通过实践环节的定性定量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研究生培养采用学分制,学生必须在课程学习环节修完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在实践环节提交科研成果、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报告,获得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村发展实践中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要性和创新性要求
(1)选题具有重要性(具有理论或现实意义),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农村发展领域所面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选题可以是:
①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
②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
③农村发展项目规划和设计。
④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项目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影响评价。
⑤农村发展领域的统计数据分析。
⑥农村发展领域的案例研究。
(2)选题具有创新性(在方法、视角、数据等方面不同于已经做过的研究),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发展领域问题的能力。
2.可行性要求
选题具有可行性,即研究生有条件、有能力完成选定的研究。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规划、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开题报告
原则上学生须在第二学期内(最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论证会上就所选课题作详细报告,导师组对其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论证,并提出建议和意见,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未通过者重做开题报告。
(四)中期检查
学生应主动向导师汇报论文写作中期进展,导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学位点按学校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有关规定组织检查小组专门听取学生中期检查汇报,将检查情况反馈指导教师并形成书面文件提交学院和研究生院存档备案。
(五)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的规范要求;包括篇章结构和标题;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
1.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论文研究范式的规范,并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科学问题并建立适当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方法与数据。所用的研究数据、材料等必须真实可靠,通过实证分析获得科学问题的合理解释及其政策含义。
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具有原创性并独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出处,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论文应以中文撰写,应有中英文摘要,体例、结构、格式规范,符合文体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表达准确。
2.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要求:
(1)选题背景及意义。选题应以问题导向,基于农村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选择;论文选题范围限不宜太太,宜限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应用价值。
(2)理论基础与文献。论文应建立在农村发展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反映作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作者要充分搜集与论文题目相关的中外文献,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
(3)研究方法、数据与案例来源与工作量。论文应采用与选题适合的研究范式,设计应具有合理性,方法具有科学性;对数据与案例来源应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论文应具有充足的工作量,鼓励调查、实验、观察等深人实际的研究方法。
(4)分析框架、研究结果与分析。论文应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对论文的分析逻辑进行介绍。研究结果既要包括对数据与案例来源的基本描述,也要包括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结果,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提供的数据、案例素材要具体、翔实、真实、可靠、有效;结论要言之有据。
(5)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对论文结果进行简明总结,并对论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予以说明,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六)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概念清晰;立论正确,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分析透彻、数据可靠、写作规范。同时,必须在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至少应符合下列标准之一:
(1)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或者选用新的数据资料,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对他人已提出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2)运用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他人已有的认识并拓展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或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形成新的应用性成果,有一定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七)论文定稿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并通过学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论文侵犯他人或单位知识产权。学生应根据运用所学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论文正文字数应在3万字以上,写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八)评审与答辩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